新华:文化惠民奏响乡村振兴“四部曲”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阿昌族传统技艺——织锦。毕春艳 摄
近年来,腾冲市新华乡坚持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通过“文化为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的多元路径,让基层群众既富口袋、更富脑袋,走出了一条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惠民新路子。
阵地建到家门口
“以前想看戏得跑到城里,现在乡里的文化广场月月有活动。”新华乡集镇文艺队队长李枝静感慨。
从2019年以来,新华乡在管好用活1个阿昌族民俗文化传承中心、11个村级文化大院、53个村民小组文体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将“神秘阿昌·秀美新华”主题融入乡文化站建设中,修缮了火塘、文化广场等7个功能室,制作宣传橱窗4块,添置阿昌服饰40套、帽子44顶,建成阿昌族文化走廊1条,为群众提供了舒适宽敞的文化活动空间。吸纳各类优秀人才组建基层文艺服务队,每年向辖区群众持续输送非遗技艺培训、文艺演出等优质文化服务300余场次。2024年6月,新华乡文化站被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一级文化站”。
走心服务润心田
依托4名外聘导师和乡内16位非遗传承人,新华乡持续开展民族歌舞、棕制品、茶艺、笤帚等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培训。“2024年,新华乡共举办培训15场次、培训文艺人员600余人次。”新华乡文化站站长毕春艳介绍,“另外,我们还在辖区1所幼儿园、4所小学、1所中学开设了阿昌族语言、蹬窝罗、武术、扎笤帚、栽棕包树等实践课342课时,阿昌织锦、山歌、婚俗、舞狮以及棕包宴、粽叶宴、阿昌宴等赏析课255课时,培训学生1000余人。”走心的文化服务,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幼小心田,也为培养传统文化接班人打下了基础。
村民群众唱主角
“我白天是扛锄头的农民,晚上是舞台上受大家欢迎的演员。”新华乡帕提瓦民族村“一专多能”的文艺爱好者杨朝庆一脸自豪地说。
近年来,新化乡采用“1+N”点单模式,即由1名文化站工作人员、1名放映专员、1名研学教师按特定时间,到特定群体中开展广场舞教学、电影放映、亲子阅读、研学体验等活动,全年开展活动253场次、受益人员1700余人次。乡里还由文化站牵头,健全了由1位文化站站长(总网格长)、11名村级文化干事(一级网格长)、65支文艺队队长(二级网格长)、800余名文艺队核心成员(三级网格长)包联4825户18124人的“文艺订单式”服务,传播丰富多彩的文艺知识。共培训文化干事11人、文艺骨干65人、乡村干部300余人、舞蹈爱好者2000余人、惠及群众4000余人次。
绘就文旅新图景
“我们文化富民的思路,就是依托新华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创文化活动品牌,通过文艺表演、民俗体验、美食品尝、产品展销、山歌大赛、采摘比赛、茶叶评比等活动形式,不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华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郑会彪说。
近年来,新华乡的阿昌织锦工艺品、笤帚文创产品、茶产品以及当地农特产品的年销售额从最初的几万、几十万元提升至现在的几百万、上千万元,在盘活文旅资源的同时,也让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毕春艳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