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苑

粽情端午

发布时间: 06-03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PPP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PPP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端午节的前几天,包粽子又被提上了日程。为了应节气,一家人开始着手准备包粽子的食材——田间拔秧绑草、地头上砍粽叶、家中的热灶灰沥上一些碱水、染饭花煮成金光荡漾的水……所有的食材都源于自然。PPP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包粽子是妇女们的拿手活,对于我家来说,自然就是母亲来完成这个让全家人垂涎三尺的任务。一人干活,全家人凑热闹,我也会凑在旁边,手把粽叶,撮着糯米,依葫芦画瓢做着尝试,不似帮忙,更似添乱。母亲仿佛很享受这种添乱,偶尔也会手把手地教授一下。两张粽叶交错叠加,旋转成一个锥斗,用手撮起糯米放入斗内,待斗满压紧抹平,把锥斗以上的粽叶压下来、叠过去,沿着粽身折成一包三方棱角尖顶的粽子,包好之后要用一只手稳稳地固定住接口,另外一只手抽上一根秧绑草,如绷带一般沿着棱角扎起来。扎粽子也是一个技术活,它有特定的路数,牙咬手系,略施巧力才能完成。对于孩子的天真与渴望,包粽子可谓是一学就会,一做就错,总是出不了师,往往把粽子弄得皮开肉绽,最后也只得是母亲来打圆场。PPP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粽子三五包系在一起,一串串放入大铁锅,注入清水慢慢炖煮,焖上锅盖,水慢慢地沸腾,粽香慢慢渗透,满腹的馋虫已经捣鼓。两三个小时后,粽子熟了,母亲从锅中打捞出来,晾在筲箕上,顾不上它降温,便挑选了一部分,拿上事先准备好的糖稀,让父亲翻山越岭给外婆家送去。PPP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才是真正的过节。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母亲端出粽子,挨个向家人发着“奖励”,当粽子入碗,我便迫不及待地为它们“宽衣解带”,一丝丝草木糯香直灌鼻尖,金黄的粽子如金字塔一般充满着古老与神秘,当然最神秘的莫过于舌尖对美味最原始的渴望,随着糖稀缓缓注下,馨香弥漫,用筷子夹起来对着尖角咬上一口,尖角钝出牙印,糖稀入口即化,香甜软糯包裹牙间,连绵不绝……儿时的胃仿佛是铁打的,粽子吃了以后丝毫不影响饭量,有着“外出跳个沟,回来又吃三钵头”的消化力。端午的粽子可以吃几天,每次都煮上一大锅,在没有冰箱的年代,一大锅粽子都会在自然保鲜之前吃完。过了端午这天,母亲会把粽子切成片,在油锅里炸成粑粑,餐桌上粽子做饭又做菜的局面,成了儿时端午最有味道的记忆。PPP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现在,端午的气氛依旧浓烈,也许是源于时过境迁,节日的丰富性冲淡了味觉的单一性,虽然对吃粽子不再那么渴望,但粽子仍然是端午的灵魂。如今,我的孩子都大过了我儿时渴望粽子的年龄,粽子对于她们来说不是一种舌尖上的渴望,更多的承载着一次阔别的团圆。PPP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每年的端午节前夕,母亲也会提前几天,亲手包一些粽子,等着子女归家。一家人围坐,老人依旧把粽子分摊在各人的碗中,孩子们没有多少馋思,她们这一代“甜”吃得太多了,粽香与粽甜好像不怎么深刻,只有我依旧记忆如初,只是胃口大不如从前,往往象征性地吃上几口了事,让烟火的温暖唤醒天真。PPP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我想:无论能与不能,总有一双双眼睛在习俗的守望里凝流成河,相互牵挂,在粽叶的包裹中寻味着源头,让时间和历史重合得以生生不息,这应该就是每一个端午赋予我们的意义。PPP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张天理PPP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责编:刘自明PPP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PPP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