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甲马”和“香童”之间的传承人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苏学洪表演香童戏。
●今年44岁的苏学洪,是隆阳区板桥镇卧佛社区浪坝8组的村民。长期从事民间甲马版画雕刻和香童戏的非遗传承,书写出一位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艺术人生”。
“甲马版画”里的人间烟火
5月9日,苏学洪成功入选第八批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昌甲马画”代表性传承人。
“甲马”又叫“纸马”或“甲马纸”,是保山民间进行祭祀活动时用来焚烧的木刻雕版印刷品。它由中原地带传入保山,历经社会变迁、本土文化和民族心理渗透、融合,逐步演变成为保山至今保留完好的民间民俗艺术。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隆阳民间甲马版画于2009年8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据地方志《保山县志稿》记载,隆阳民间甲马画自汉晋时传入云南边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磨合,与当地民族文化相互吸纳、融为一体,成为民间文化的一种艺术表达。
苏学洪自幼天资聪明,初中毕业后,对甲马版画雕刻由衷热爱;2004年,正式与同村甲马版画雕刻大师戴杨昌学习甲马版画雕刻技艺,是省级甲马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元文老师的同门师弟。
这20多年间,苏学洪主要精力倾注于甲马版画雕刻技艺的钻研,他反复磨炼,痴心不改,潜心研究甲马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于2022年底,建成甲马版画收藏馆,藏品600余块。

苏学洪和他的弟子们。
苏学洪说,制作甲马是一项细致且繁复的工艺,要经历取材、改版、锯木、晾干、磨平、绘图、雕刻、修整、漂洗、拓印等十几道工序,融合了绘画、木雕技术、印刷术、造纸术多项传统技术。
作为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昌甲马”技艺传承人,苏学洪自筹资金成立“永昌甲马工作室”,赋予了甲马版画更加丰富的内容,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他手里“活”了起来。
苏学洪与甲马版画的渊源要从30年前说起。年少时,受奶奶影响,他接触到了祖辈遗留下的部分甲马版画,这种融木工、书画、雕刻、印刷于一体的传统技艺让苏学洪从小就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少年苏学洪的要求下,家人送他到大理剑川学习木工雕刻技艺。几年后,已具有一定木工雕刻手艺的苏学洪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到故乡后,念念不忘对甲马版画雕刻的情结。

苏学洪向学生传授甲马版画技艺。
苏学洪说,从他记事起,逢年过节,奶奶都会掐着日子提前准备好贴喜神、送祸祟、敬天地、菩萨、山神、路神、桥神、灶神、圈神、五谷神、月亮神、太阳神,为各路神灵和先人焚烧一些甲马纸、冥币。
慢慢地,苏学洪发现,每逢年节,几乎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传承着这一古老的习俗,老人们说,是祖祖辈辈一代代留传下来的规矩。每到一年中特别的日子,人们都要祭奠先人、祷告神灵,祈盼出入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孙昌达,表达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愿景,这也让苏学洪从小就学会了“知敬畏、懂感恩”。
长大后,苏学洪每当遇到类似的活动,奶奶忙碌的身影、先人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呈现在眼前,往日的温馨和童年的幸福时光会在心中荡漾。他觉得既然自己有木雕这门手艺,就有责任把奶奶留给自己的这份念想留住,把甲马雕刻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守正创新的活态传承
苏学洪深知,对于民间传统的手工技艺,要想获得更多人的认同感,需要传承人在守正的同时不断创新。因此,除了甲马版画,他还致力于香童戏研习和传承,并创作雕刻了香通戏剧目里的36套甲马版画和民间“画老爷的水陆复制画”一套,针对保山和施甸有“跳八仙”的习俗,他还雕刻出“八仙画”一套。
据苏学洪回忆,小时候在浪坝小学读书,学校是曾经的财神庙,他家里一直供有“老佛祖”,从小受到保山民间普遍供奉“老佛祖”(又叫老爷神)的信仰崇拜和熏陶。1998年,他开始学习香童戏,初中毕业后,他一边做木匠活一边继续学习香童戏。
苏学洪说,当时保山做香童戏这门手艺的人不是很多,他相信自己也有天赋做这门“手艺”。通过五年的学习,创立了坛口,边做边研究边向周边老艺人请教,2004年建盖了财神庙里的“五郎菩萨”。

向档案馆捐赠甲马版画。
2008年,苏学洪师承香童戏传承人杨兴益老人(已故)。保山城北香童戏传承人谱系中表明,杨保龙,30多岁,隆阳区板桥镇妻贤村人,家传三代,有科仪本。爷爷杨光明,法号杨秉清(已故)。父亲杨兴益,法号杨教昌。
资料显示,香童戏是流传在隆阳区的一种古老戏剧,民间俗称“跳神”。因戏剧表演人员称“香童”,故名香童戏。保山香童戏与昭通端公戏、文山梓潼戏、澄江关索戏合称云南“四大傩戏”。保山香童戏已申报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香童们说,香童戏源于隆阳民间的“老爷”崇拜。据传,“老爷”为诸葛亮南征时被杀的“洞主”“寨主”的亡灵,被封为36坛神;香童戏所祭祀的正是当地百姓普遍关注、关系密切的神灵,如黑风五爷、金枪五爷、孟获老爷、水西蛮子、大王二王、桃花太子、羊头太子等,这些传说故事,不光出现在香童戏里,还在人们口传中一代讲给一代听。
随着汉文化的不断普及,民间也在祭祀历史和传说中的英灵,以达到安魂、镇魂作用;于是,以本土巫文化为基础,融入诸葛亮南征、姜子牙封神、本土民间故事逐渐形成香童戏。祭祀科仪和戏曲表演是香童戏的核心内容,保山民间信仰36坛“老爷神”,有36折戏。香童戏表演以庭院为舞台,根据需要可演出7坛、12坛、18坛戏,最多为36坛戏。
演出人员均为男性,角色分生、旦、净、丑。演出中,还会有戏外人员与戏中人物进行对话,保留着最古老的戏曲表现形式。戏曲中的角色有汉族和少数民族历史和传说人物,体现出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
留住“记忆中的乡愁”
北京社科院非遗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博士贺元矫女士,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苑利先生的高足。为研究甲马版画非遗项目,她先后4次不远千里来到苏学洪的甲马非遗传习馆。
贺元矫女士说,保山甲马非遗文化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活态传承,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苏学洪制作甲马版画。
香港大学博士生孙嘉玥,曾潜心研究鲁班文化信仰、仪式和法术,对苏学洪甲马版画、香童戏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有着浓厚兴趣。2024年春节过后不久,孙嘉玥特意来到苏学洪甲马非遗传习馆,一住就是三个月。
2024年7月7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阳宗海校区珠宝旅游学院的张念、饶斌、严石斌三人专程来到苏学洪甲马非遗工作室,开启了长达4个月的研学。
苏学洪说,除了为远方来的专家、学者提供服务,搞好非遗传承研究,还要带好苏隆云、杨艳斌2名徒弟。26岁的杨艳斌,是隆阳区蒲缥镇塘子沟社区人。从小对中国传统手艺充满兴趣。上小学时,喜欢在橡皮擦胶上刻章、雕刻虫鱼鸟兽,高中毕业后打过零工。2018年师从苏学洪,潜心钻研甲马版画雕刻技艺。苏学洪发现,除了勤奋,他在绘画方面有一定天赋,对于甲马人物描摹惟妙惟肖。在苏学洪的悉心传授下,三年后,杨艳斌手艺已经十分娴熟,能够独立完成选材、绘画、雕刻、印刷全过程。
苏学洪告诉笔者,多年前,遇到一套清代年间的甲马版画,有80多块,100多个版本,双面雕刻,让他爱不释手。便想方设法跟老板商量敲定,既然是保山的老物件,就让它留在保山,继续传承下去。
历经多年的研习、收藏、雕刻和创作,苏学洪甲马非遗传习馆成列的甲马版画板子越来越多。迄今已收藏整理出1800多块板子,2000多个版面,500多个种类,2000多个图腾,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飞跃性突破。
2024年8月28日,苏学洪为隆阳区图书馆捐赠了一批甲马版画,系图书馆第一次收到大批量的省级非遗项目甲马版画捐赠。捐赠的甲马版画为16开本的甲马画468张、8开本的甲马画100张,共计568 张。
苏学洪说,甲马版画不再被局限,“万物皆可刻”,成为他传承甲马版画雕刻技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和探索。他带领徒弟们把甲马版画和地方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创作出“青龙街”“双虹桥”“北庙水库”以及保山历史上著名的“内八景”“外八景”现代版甲马版画,让更多的人看到“甲马版画里的保山文化”。
白利斌 文/图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