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城昆虫奇遇记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李少鹃
木城地处怒江沿岸,属于热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得好,虫多且大。初到木城,好多虫我都不认识,一转眼到木城任教四年多,和许多昆虫有了许多奇遇,今天就来说说我的昆虫奇遇记。
和新华字典一样长的蝈蝈
开学第一周,六年级的男孩子就给我看了他的珍藏——一片绿色的昆虫翅膀,这片翅膀有新华字典那么长,大概12厘米左右,我看到后十分震惊,翅膀都这么大的昆虫那它整体有多庞大啊。前不久,在宿舍楼走廊,我看见了两只巨无霸“大蚂蚱”(实际为蝈蝈),都有新华字典那么长。我又惊又怕还有点不可名状的快乐,终于一睹它的真容,拿起手机拍了照片录了视频,兴致勃勃发在家人群里,“快看,我终于看到两只巨无霸‘蚂蚱’啦,‘蚂蚱界’里的国王和王后!”
后来经过查阅资料了解,我才知道见到的巨无霸‘蚂蚱’实际上是蝈蝈,螽斯科的大型鸣虫。体形很像侧扁的豆荚。蚂蚱、蝈蝈,傻傻分不清楚,外形方面,蚂蚱通常体型较短,身体为褐色或灰色,具有强壮的后腿,适合快速跳跃,而蝈蝈体型较长,身体颜色多样,包括绿色、褐色和黄色等,具有长而细的触角和翅膀,能飞行和跳跃。
生活习性方面,蚂蚱更常见于干燥的草原、沙漠和农田等地,以各种植物为食,包括草、谷物和农作物,对干燥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在贫瘠的土地上生存;蝈蝈主要栖息在草地、田野和草丛中,喜欢阳光明媚的环境,以各种植物为食,包括叶子、花朵和茎干等。
行为方面,蚂蚱通常不会发出鸣叫声,而是通过跳跃和移动来避免潜在的威胁;蝈蝈通过翅膀摩擦和振动来产生鸣叫声,这些声音通常用于吸引异性或进行社交行为。
此外,在生命周期和生态角色方面,蚂蚱经历不完全变态,包括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没有蛹期;蝈蝈经历完全变态,包括卵、若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在生态系统中,蝈蝈通常扮演着重要的食物链角色,而蚂蚱在某些地区可能会成为农作物的害虫。
成群结队的飞蚂蚁
热地方虫多,白蚁更是数不胜数,飞蚂蚁在木城可多了。白蚁统治着森林里的泥土王国,它们咀嚼树下的落叶,挖掘通道,疏松土壤,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工程师”。但是太多的飞蚂蚁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烦恼。
雨后,成群结队的飞蚂蚁从土里飞出来透气加上寻觅配偶,完成它们短暂“虫生”的使命。上晚自习时,它们如飞蛾扑火,成群结队往教室里钻,关门关窗关灯。一夜过后,宿舍楼走廊都是密密麻麻的飞蚂蚁翅膀。实践出真知,下次遇到飞蚂蚁倾巢而出就有经验了,关灯、关窗门,放桶清水在宿舍门口。第二天,水桶里有许多飞蚂蚁,去了翅膀,放下油锅,撒点盐,又是一道酥脆可口的美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白蚁泥,主治恶疮肿毒,用松木上者同黄丹烙炒黑,研和香油涂之,即愈止”。白蚁味甘、性平、无毒,主治益胃、清神、治痔等疾病。
与人类的生存年代相比,白蚁更堪为群落生活最古老的缔造者,出行都是成群结队,震撼人心,虽然生命短暂,个体力量微弱,但他们团结起来可以让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虽然白蚁生长于地下,但他们从未放弃对光明的需求,永葆对外界的好奇。白蚁群体的扩散、发展,离不开光的环境,有翅成虫飞离群体时都有趋光习性。昆虫也知道“寻找着光的方向”做追光者,人类也不应该放弃对光明的追求。
听着蝉鸣吃知了
知了、蝉鸣,在我看来很美好,在木城,我第一次体验到了“听着蝉鸣吃知了”。夏天,蝉鸣声声,有村民去地里挖知了出售补贴家用。因为好奇我也买了一些,从土里挖出来的小知了还没有长出翅膀,盐水洗三遍,水煮一遍,放下油锅里炸,可香了。刚好宿舍楼前的白露花树上有几只知了在唱歌,听着蝉鸣吃知了,我感觉又惬意又有点残忍。这也是在木城的独一份体验。
长出翅膀的知了总会在晚自习成为教室里的不速之客,小朋友们总会抓了交给老师们放在矿泉水瓶里攒一攒,过几天又是一盘好菜。长出翅膀的知了肉少壳多,油炸之后比较酥脆,就像吃薯片一样。
蝉蜕下的壳可入药,中医称蝉衣、蝉蜕,其性凉,味甘、咸,归肺、肝经,可宣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蝉蜕富含甲壳素、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等,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风疹瘙痒、目赤目翳、破伤风、小儿惊痫、夜哭不止等症。古代《礼记》中还有食蝉的记载,当时蝉不仅是平民的食品,而且成为君王贵族筵席上的佳馔,有不少地方保留着食蝉的习俗。
蝉鸣声声不息,象征着生命的永恒和家族的兴旺。现如今,玉上有蝉也寓意着财源滚滚、学业有成和长寿健康,蜕变高鸣,“一鸣惊人”,也代表着生命的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古代文学中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唐朝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五言绝句《蝉》中写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小昆虫也有大道理,蝉低垂着触须啜饮清凉的露水,长鸣声从繁茂的梧桐树上传出;因为它身居高处,声音自会远扬,而不是凭借吹来的阵阵秋风。人应该坚守品行的高洁,严于律己,加强自身修养。
课本里出现过的蜉蝣
高中课本苏轼《赤壁赋》里有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来到木城,我终于见到了课本里的蜉蝣。那么美,像精灵一样,可惜它的生命短暂,不过也像星火那样璀璨。蜉蝣成虫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1~2天,长的约一周,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成虫波浪式飞行似浮游状而得名,蜉蝣因其美丽和极短的寿命备受关注,被视为生命短暂和珍贵的象征。它们是一类古老的昆虫,被认为是活化石之一。由于敏感度高,蜉蝣数量可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标尺,备受生物系统学者关注。木城出现蜉蝣说明这里生态气候环境好,生态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美的享受。
蜉蝣如昙花一现,从水中生长,于水里死亡,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羽化后的蜉蝣口器蜕化不能进食,短暂的一天为了繁衍倾尽全力,透明而轻盈的身体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坦然面对生命的使命,尽情地生活,毫无保留的付出,短暂的生命有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对于历史长河,人类的生命也如蜉蝣那样短暂,珍惜当下,勇敢追求,去体验生命的美好,在人生旅途中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价值。
五颜六色的飞蛾
在木城,我遇到过五颜六色的飞蛾,常见的有白色、灰色、褐色、黑色。我还遇到过绿色的,橙色的,白色加上金色边边,亮闪闪的;伪装成树枝的灰褐色的。有的飞蛾特别朴素,通体一个颜色;有的似乎懂得服装搭配,不超过三个颜色;有的又是五颜六色,似乎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花枝招展的;有的又是珠光宝气的,翅膀上亮闪闪的。
初到木城,巴掌大的飞蛾让我瞠目结舌,“飞蛾扑火”常用来比喻自取灭亡,但在我看来,世界万物都是惜命的,飞蛾也一样,作为没有高级思维能力的动物,它们的趋光性只是为了导航,一丝微弱的光线,它们都会努力抓住,摸清自己的航线,走向正确的道路。
查阅资料可知,飞蛾不是扑火而是绕火。蛾类利用光线来作为罗盘导航,且进化成会利用眼睛里固定的部分来接受光线。只要光源十分遥远像是太阳或月亮,飞蛾眼里所接收到的光的角度会近乎一致地平行,这时飞蛾只要大约朝直线方向行进,视觉成像就能维持不变。但当光源非常接近时,如果飞蛾依旧直线行进,在移动的每一瞬间其所接收到的光的角度都在改变。所以飞蛾为了要去适应这种改变,就会变成从旁观者看来好像是螺旋状地朝光源前进。
我突然觉得飞蛾是一种有勇气的昆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飞蛾还没有学会如何避开人造光源,头晕搞不清楚方向而围绕着明亮的物体盘旋,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纵然改变,依旧故我。
小小的昆虫也有说不完的故事。木城昆虫奇遇记,让我感受到了木城生态多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大自然中学习成长,优哉游哉,有趣有意义。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