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龙陵

母亲的乡愁

发布时间: 06-16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龙陵,一个被时光温柔以待的滇西小城,荆竹坪,一个偏居一隅的祥和村落,那是母亲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15年大学毕业后,迫于生计,我来到了德宏州芒市市工作。2019年,我的孩子出生,迫于生活,母亲离开她生活了近60年的荆竹坪,来到我工作的城市生活,成了“老漂族”。晃眼5年多了,但母亲还是走不出龙陵的山水,逃不掉故乡的牵绊……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一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母亲是土生土长的龙陵县龙新乡荆竹坪村人,40多年前,她从村里的韩家寨嫁到了马家寨,直线距离不过百米。所以,她的前半生从未走出过荆竹坪。5年前的她已60多岁,大半辈子以来,她围绕着房前屋后的菜园、麦地和离家近十里的水田,挥洒了数不清的汗水与血泪;始终与家里的鸡鸭牛羊作伴,关心着全家人的粮食蔬菜和生活起居;始终盼望着我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而她自己,早已被荆竹坪的雨雪风霜烙上了抹不去的印迹,也早已把荆竹坪当成了一生的港湾。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15年大学毕业踏入社会,我未能如父母所愿回到龙陵县城工作,幸运的是,我到与之山水相连的芒市谋了份差事,离父母的愿望相去不算太远。为了帮我带孩子,母亲不得不放下使了半辈子的镰刀、锄头、竹篮,作别她始终惦记的鸡鸭牛羊,尝试着融入我们生活的城市。我原以为这也算是她含辛茹苦供我读书而给自己带来的命运转折,实现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华丽转身,有生之年也体验了一把城里人的“优越感”,但慢慢地,我发现这样的转身对母亲来说是无奈的,甚至是残酷的。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人一旦离开家乡,便会生出故乡情结来,而且越远越浓,愈久愈烈,以至于成了结,结又成了愁。初到城里的母亲有些畏手畏脚,不会放电视也不会玩手机,每当日落时分,她总是有点魂不守舍的样子,时不时看一眼龙陵的方向,像极了初到芒市工作时的自己。偶尔给父亲打个电话,聊的大多是鸡又下了几个蛋、地又刨了几垄等“小事”,对父亲的身体是否安好等则很少提及……我知道她定是想家了,想山里的土地和圈里的牲畜,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牲一畜,雨丝风片,都是我们人生的底色”。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一天下午,爱人带着孩子在午休,我靠在沙发上玩手机,母亲又靠在阳台上发起了呆,我便让她到小区里走走,她说不熟人,也害怕迷路。是啊,母亲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农村,对她而言,门禁、电梯、红绿灯甚至超市都是陌生的。当然,最让她怅然若失的还是彼此不认识的邻居和陌生的环境。我知道,母亲最怀念的还是故乡的缕缕炊烟、翱翔的飞鸟、辛勤劳作的农人,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相闻的场景,而当下的城市里则是车水马龙、钢筋水泥、行色匆匆……每次买菜回来,母亲都会告诉我哪些菜是龙陵人来卖的,并激动地给我分享一些打听到的关于老家的人和事。每每这样的时刻,我都会有一种酸楚感。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其实,母亲一直在陌生的环境里努力寻找着一切可以自我慰藉的龙陵元素,这是一名“老漂族”最后的倔强。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对一个人而言,突然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是残酷的,更何况是对于在荆竹坪摸爬了大半辈子的母亲。母亲说龙陵的山水总是那么青、那么秀,她也总是想起多年前与邻居们一起上山背松毛、割青草、摘野果的情景,那时的他们,带上饭团和些许咸菜,一去就是一整天,辛苦却也快乐。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除了山水,母亲最想念的还是龙陵的故人,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用热情和质朴温暖着彼此。母亲说,在龙陵,邻里之间鲜有隔阂,一个寨子就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母亲也常常提起她的那些老朋友,他们一起经历了青春的岁月,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与变迁。如今有像她一样被迫进城的“老漂族”,有的甚至到了昆明乃至更远的地方,也有依旧奔忙在田野山间的“守乡人”,虽然各自的生活地点有所变化,但那份深厚的友谊却如陈年老酒,越陈越香。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当然,母亲最割舍不下的,还是龙陵的故土,那片土地,承载了她太多的记忆与情感。母亲说,以前的河底场,水稻和小麦交替耕作,每逢农忙时节,家家户户都会一起下田劳作,欢声笑语在田间回荡,零星散落的茅屋总是不约而同地升起炊烟,那些日子虽然辛苦,但乡亲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而真切的笑容。因为,他们都对那片土地爱得深沉……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如今迫于生活的迁移,撕裂了母亲与土地的情缘,迫使她不得不走出自己经营了半辈子的“小圈子”,偶尔闲暇的周末成了她延续过往的唯一机会。只要有空,母亲便会返回荆竹坪,陪同父亲干上两天农活,回来时又带上些腊肉、鸡蛋和蔬菜。每次从老家回来,母亲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起来,人也变得精神了许多,如同看了心理医生一般,我想这便是故土对灵魂与肉身洗礼的生动例子。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已经5年了,但如果可以在回老家干活与呆在城里歇息两天中做选择的话,母亲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实际上,眼下土地里也并没有那么多必要的活计等着她,但她就是一门心思地想要返回故乡。一开始,我不是很理解,但经历的人和事多了以后,我渐渐地理解了母亲。母亲本是农民,她生来就属于那片热土,她的喜怒哀乐早已和那片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只要双脚踏进荆竹坪的田地里,她就觉得无比的踏实和幸福。其实乡亲们都一样,世世代代守护着那片土地,虽不一定能够从土地里刨出金子来,但只要种子落地,心中便有了期待,生活也便有了意义。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二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中国人的故土情结是血脉相承的,我深受母亲的影响,也是个地道的“家乡宝”。所以,我很喜欢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学习的目的是走出大山,而不是逃离大山,是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从2015年大学毕业至今已近10年,我与龙陵的物理距离忽远忽近,这让我始终与她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我始终怀念故乡,却没办法久久地投入她的怀抱,也鲜有超脱于个人工作之外的建设家乡的能力。迫于生计,我携老幼定居芒市,哪怕与龙陵山水相依,却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乡人,没有归属感,找不到呆在老家时的那种温暖和踏实。于是,闲暇之余,我也会像母亲一样急切地返回荆竹坪老家。说来也奇怪,一回到老家,我便会感到莫名的心安。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我给自己定义的物理上与龙陵渐行渐远的起点是2011年,那年我到昆明求学,故乡便只有冬夏,没了春秋。2015年参加工作以后,只有节假日、周末才有机会回到龙陵,赏龙陵的风景、看故乡的亲人、吃熟悉的味道。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其实,对于在芒市生活的我来说,两地山水相依,在饮食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30公里的距离对于一个念家的人来说已足够友好。周末,我可以到龙陵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黄山羊火锅;初冬,我可以到邦腊掌泡上一次荡涤身心的温泉;节假日,我轻易便回到老家陪我的父亲和发小举杯畅饮、共叙友情……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在我而立之年的人生履历中,320国道芒市至龙陵段是最美的路。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所谓魂牵梦萦大抵就是这个样子——游子与故乡不断地双向奔赴。但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大抵就要流落异乡了,我不知道往后的日子里,我的孩子还会不会做回一名地道的“龙陵人”。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或许芒市的月光又会成为他心灵的寄托,那是人生的更替,但在我和母亲的眼里,荆竹坪的月亮永远是最圆的。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多少年以后,或许正如孙犁先生在《老家》中描写的那样:“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里的人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三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于我而言,龙陵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母亲的记忆与情感,也承载着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仰。其实不止我和我的母亲,每个龙陵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怀身后的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有他的过去,有关于龙陵的记忆。时光总会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当下,龙陵的发展日新月异,秀美的龙山湖、静谧的东坡森林公园见证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龙江稻花鱼节、勐冒洋芋美食节向世人诉说着新时代农民丰收的喜悦;巍巍松山已成为一张闪亮的抗战文化名片,展现着中国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民族魂……我深知抗日战争年代龙陵的艰辛与伟大,也感受到了龙陵当下的繁荣与昌盛,我相信,这片土地正用它独有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而我,不论身居何处,将始终保持对故乡的惦念,期待她的明天更加美好。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故乡一盏灯”。夜深人静的时候,闭了眼,母亲在异乡遥望龙陵的眼神便在脑海中清晰起来,那份深情与眷恋,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为我指引着家的方向。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那份关于龙陵的记忆与情感,都会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我心安处,便是龙陵。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马从彬)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责编:刘自明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