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理响保山)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核心阅读
2025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多次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山深入践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保护、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瑰宝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保护,留住历史的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保山市对仁寿门的修缮,正是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守护历史根脉的生动实践。
永昌府城仁寿门坐落于隆阳区太保山西北角,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 年),作为明代永昌府城门中唯一的幸存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然而,岁月的侵蚀与历史的变迁让仁寿门饱经沧桑,明代基础被深埋于 6 米厚的淤泥之下,北侧门洞高度仅剩 2.4 米,城门券拱裂开 6 道大口,青条石基础因水患变形沉降。
随着时间推移,仁寿门因年久失修、保护困难,逐渐沦为被遗忘的角落,当地居民虽有保护之心,却因资金与技术匮乏,难以开展有效修缮。周边区域环境杂乱,交通不便,这座承载城市记忆的古建筑未能发挥其文化价值,反而成为城市发展的短板。
为改变这一现状,2023年,保山市启动总投资2076万元的仁寿门片区保护项目,包括仁寿门文物本体修缮工程和仁寿门遗址文化广场建设两部分。遵循 “修旧如旧” 原则,对仁寿门残垣进行加固,并将7位热心市民捐赠的1500余块古城砖重新嵌入墙体,恢复城台高度,全面修缮城洞地面、墙体等,重新制安 “仁寿门” 石牌匾。文化广场则打造了 3803 平方米景观空间,布设“永昌古道” “永昌古城历史”等内容。
1 月 24 日,全新的永昌府城仁寿门文化广场正式开放,古老的仁寿门重焕生机,迎来首批游客。市民朱崇娟感慨道:“以前仁寿门又破又乱,现在成了我们保山人的骄傲,每天来逛逛,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从“破败门洞”到“文旅地标”,仁寿门的重生彰显了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它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唤醒乡土记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钥匙。当古迹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一座城门,便成了通往幸福的大门。
传承,赓续文化的薪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在保山,从濒危古建到非遗唱腔,文化传承者正以匠心守护让历史文脉永续流淌。
佤族清戏源于明末清初的湖北高腔,随着古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在腾冲市荷花镇甘蔗寨落地生根。彼时,作为腾越至缅甸南线古道的重要驿站,甘蔗寨商贾马帮云集,清戏在民间传唱中被佤族群众接纳。19世纪中后期因战乱停演,后来幸得佤族头人李如楷力倡恢复,培养出一批骨干艺人,使这一汉族剧种在佤族聚居地完成文化融合,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剧种中的独特瑰宝,并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作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王祖芳用半生坚守,让这项濒临失传的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她不仅带领表演队活跃于各级文艺汇演舞台,还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将清戏的声腔魅力与动人故事传递给年轻一代。如今,佤族清戏的17折传统剧目、“九腔十三板”的独特声腔,在她的演绎下依然韵味悠长。
面对传承人老龄化、年轻群体兴趣不足的困境,腾冲市文化馆联合王祖芳等艺人积极破局。2016年,甘蔗寨佤族清戏传习所建成,配备排练厅、文化展示厅与音像厅,为传承提供坚实保障;专业团队添置服装道具,并组织创作新编剧目《天上有星星》,以大学生返乡创业为题材,用清戏曲调重新谱曲,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贴近现代生活,在各级赛事中屡获佳绩,为非遗创新提供了成功范例。
从古道驿站的民间小调,到国家级非遗的文化瑰宝,佤族清戏的传承史,正是无数非遗保护者以热爱与智慧书写的生动篇章。正如王祖芳所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这代人一定要守住。”这份坚守,让古老的清戏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持续唱响文化传承的强音。
传播,讲好保山的故事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在保山,为了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和魅力,保山市融媒体中心积极创新传播方式,致力于讲好保山故事,让保山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作为哀牢国、永昌郡、永昌府的千年政治文化中心,自古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2021年,《保山日报・周末版》开设“古迹寻踪”栏目,以9大类28个选题构建起立体文化图谱,先后推出《仁寿门内外》《东河的流向》《文脉流长绮罗文昌宫》等作品,通过文字、图片、海报、视频等多元形式立体呈现,单篇阅读量突破10万+,掀起全民探寻家乡文化的热潮。此后,栏目持续拓展,开设“古迹寻踪”子栏目“南方丝绸之路行走笔记”,记者重走古道,创作出《杨柳古道,人性聚合的“古风”》《蒲缥:商风遗存,丝路向远》等系列稿件;“徐霞客永昌行记”栏目则依据徐霞客日记路线实地探访,推出《徐霞客的“水寨之行”》《会真楼: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等系列稿件,让典籍中的文字化作可触摸的文化脉络。
面对国家级非遗永子、皮影、苗绣、佤族清戏等珍贵文化遗产,保山市融媒体中心还创新传播形式,推出“非遗保山”系列短视频。团队将永子、皮影等非遗技艺拟人化,赋予其鲜活的人格形象:黑白永子化身白衣青年和黑衣少女讲述永子制作及保护传承的故事;苗绣服装化身少女,讲述昌宁苗子人民“穿在身上的史诗”,通过趣味叙事与现代视听语言,让古老技艺全网播放量超30万次。其中,“永子”“佤族清戏”短视频连续入选云南省广电局季度优秀网络视听节目,并被推送至国家广电总局,实现保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方走向全国的突破。此外,《非遗保山——影像档案》纪录片以纪实镜头记录传承人故事,让传统技艺的匠心与温度直抵人心。
保山市融媒体中心的报道不仅展现物质文化遗产的风貌,更挖掘其背后的精神价值——千年前的农耕智慧、百年间的开放包容、世代相传的文化坚守。这些报道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既揭开哀牢古国的神秘面纱,也让现代读者感受到“最早被人类文明之光照耀”的家乡骄傲,增强了地域文化自信与凝聚力。正如读者所言:“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藏着这么多震撼人心的故事。”从古迹寻踪到非遗焕新,从典籍重现到全民共鸣,保山市融媒体用创新传播为文化赋能,让保山这座历史名城的独特神韵,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持续闪耀。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这不仅是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更是保山以实际行动守护文化根脉、激活历史遗产的实践方向。
(冯祖玲)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